跨岸直通十四門 溪源河畔話榕橋
http://www.spewarecorporation.com 2019-07-15 17:07:28 來源:閩侯新聞網 【字號 大 中 小】
十四門橋位于閩侯上街鎮榕橋村,在榕橋村段橫跨溪源江(又名可溪)。
“疏松綠竹擁村原,跨岸橋通十四門。水淺沙明飛白鷺,夕陽溪色近黃昏?!边@是明嘉靖丙戌科狀元龔用卿的一首七言絕句。其詩清幽雅致,富有禪意,寄托了作者對“安貧樂道”“采菊東籬下”這類隱士精神之向往。文中所描繪的“跨岸橋通十四門”的美景,說的正是位于上街鎮榕橋村的十四門橋。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隨著時光的流逝,十四門橋早已不復有昔年古渡橫舟之繁華、曲水流觴之典雅,唯余安詳寧靜的鄉野田園,與對岸現代化的建筑、橋梁以及鱗次櫛比的酒家飯店形成鮮明的對比。近日,記者來到榕橋村,走近這座淡出歷史輝煌的古橋,品讀歲月遺留在古橋上的歷史滄桑。
古橋初建于五代十國 迄今已有千年歷史
十四門橋又稱榕橋,系一座石構平梁橋,它橫跨于可溪江(可溪)之上,東西走向,全長約100米,橋面寬約1.74米。全橋有13個船形橋墩,水從十四個橋洞流過,故稱“十四門橋”。每個橋洞跨度不等,凈跨4至6米。橋面各用兩塊厚約50厘米的石板條平鋪,每條石板重量不低于10噸。石板上銘文較多,刻有造橋、修橋者的姓名及年代等,多已模糊。
據當地老人翁遠秋介紹,古橋初建于五代十國年間,迄今已有千年,之后屢有興廢。到南宋淳熙年間,鄉賢林居廣在北宋元豐年舊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升級,將之擴建為擁有十四個橋洞的大橋,讓東西兩岸的商戶、百姓可以自由、平穩地來往,并在橋西側的石板上銘刻了“興禾里林居廣與室中陳二十一娘同發心捨石橋一十四門,上報四恩三有,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钡淖謽?。同時,林居廣也沒有忘記舊橋的建造者,將元豐年的石刻“元豐五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畢。石匠張保?!边@一段銘文也一并保留了下來,重新鐫刻在了橋上。
那么,這位造福桑梓的鄉賢林居廣究竟是何人呢?翁老伯說,林居廣,名安世,為上街鎮六橋林始祖、開閩都統使林碩德六世孫,居興禾里(今上街鎮上街村一帶)。他的長兄林安宅更加有名,乃是南宋建炎二年戊申科進士,官至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副宰相),淳熙六年除端明殿大學士、太子太保、侯官縣開國伯。歷史評價他“殿邦有彈壓之威,任安危以天下之重,爭可否于人主之前”,林安宅在浙江、廣東多地都有興修水利、勸農辦學的非凡政績,是一位極為優秀的人杰。
同長兄相比,林居廣僅僅以“兄安宅績兼助邊賑荒擢承議郎”,承議郎在宋時只是一個六七品的文散官,在長兄的光輝之下,顯得那么微不足道。故而追思林居廣修橋的初心,除了為民、便民之外,總有那么點滴思緒,希望可以借此稍稍追趕兄長的腳步,在后世留下自己些許痕跡的意思在內吧。
“西望旗山數里遙,尋常春漲阻耕樵。而今游客過多少,憶渡溪源十四橋?!绷志訌V的苦心沒有白費,數百年的明朝詩人鄭元韶在經過十四門橋之時,撫今追昔,給予了十四門橋很高的評價。
千載的古橋 寄托了一段家國情懷
十四門橋的歷史,就是一部當地村民與天地斗爭,在大自然中求存的歷史?!傲炙哪飹我磺ё阍鞓蛄憾l” “民國十七年二十八世孫文瑛重修”諸如此類的記載,在古橋的每一塊石板幾乎都可以看到,這些重修者有林氏子孫、有百姓、有僧人,捐資修繕古橋似乎成了當地歷代相傳的全民共識。
橋一側的小公園內遺留有1967年栽植的一株榕樹,據說在宋時期改建十四門橋之時,古代的鄉民們就曾經栽下一株古榕,這也是“榕橋”這一名稱的來歷。古榕和古橋依依相伴近千年,可惜在1941年毀于一場大火。此后古榕又頑強地存活了25年,在1967年失去了生機?!爱斈甏迕駛冇秩ド嚼飳砹艘恢晖肟诖蟮男¢艠?,將之種植在古樹的舊址,同祖先們屢次修橋情感一樣,村民們希望用這一種方式,寄托他們希望古樹靈魂重生的美好愿望?!蔽踢h秋如是說道。
古樹邊上遺留有兩塊年代不詳的修橋碑記,其中記載有“橋圮經年,屢憂春渡”“蹇遭洪水沖壞橋梁”“王馬不行,空羨凌虛”等句,從中也可以看出古橋經歷了多少的磨難?!斑@兩塊石碑大約都是屬于清代,我小時候見過六塊修橋碑刻,后來在‘文革’中丟失了四塊,余下這兩塊也沒有保存的很完整,無法通過其了解更多十四門橋的歷史,甚是可惜?!蔽踢h秋感慨道。據他說,清同治年間,山洪沖垮橋南第十四孔橋墩及橋北第二孔石梁,一直未能修復。民國17年由林氏后裔林文瑛捐資修復。因為資金、技術等限制,不再恢復第十四孔橋門,而在橋門位置上改筑駁岸直通橋面,故此后十四門橋只有十二墩十三孔,長度縮為85.5米。1989年,十四門被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留意到,在橋的第十四孔東側石梁鐫刻有“陷(通‘現’)橋第十四門丙戌年同期修復”的字樣。翁老伯告訴記者,這是2006年村里組織對在 “龍王”臺風中受創嚴重的十四門橋實施修復后留下的題記?!啊埻酢_風對于十四門橋來說,真是一次巨大的災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翁遠秋依然心有余悸。此次臺風中,十四門橋被山洪沖毀三墩,橋基多處下陷,部分石梁被山洪掀入水中,可謂損失慘重。到了2006年,榕橋村組織民眾修復,意外發現清時期落水石梁一條,遂將此石梁立于橋頭,銘刻“十四門橋”四個大字于其上,以紀念此次對古橋修繕之舉。
翁老伯說,此次修復最大的亮點是復原了古橋的第十四門,使得“十四門橋”再次名副其實。奈何,據說為了讓古橋能夠更加堅固,建造者們在橋基、橋墩頂部等處采取了以澆筑水泥的方式進行了加固,橋墩外部壘石之間也采用了水泥抹縫。這些措施固然有損千年古橋的風韻,但卻飽含著村民希望古橋能夠自此長久牢固的樸素愿望,孰是孰非,只能留待后人評說了。
?。ㄩ}侯鄉音 記者 林若野/文 王立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