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起!來閩侯探尋一座背靠鳳山、前環麗水、風景秀美的祠堂
http://www.spewarecorporation.com 2020-04-23 11:19:14 來源:閩侯新聞網 【字號 大 中 小】
這是一個古樸而又熱情的鄉鎮
它風光旖旎,綠意盎然
這也是一個詩意宜居的美好家園
它恬靜自然,環境優美
它就是閩侯縣洋里鄉
今天我們要探尋的 “大夫第”就在這里
“大夫第”背靠鳳山,前環麗水,上倚白巖之聳峙,下有花橋之門鎖,占地面積238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280多平方米。據村里的老人介紹,這座建筑起初并不叫“大夫第”,而是江氏族人祭祀用的宗祠。
村民江仁玉告訴我們,祠堂是明朝中期建的。他們這支江姓是明永樂三年從白沙新坡搬過來的,現在已經傳承到第26代。
明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距“靖難之役”已過幾年,此時的社會已逐步恢復生產,為何江氏族人要從白沙遷往洋里呢?或許,這與當地的治安秩序有關,亦或許,與洋里盆地適合農耕的地理環境有關。在江氏宗祠正門前不遠的空地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別具風格的馬槽。
馬槽上面刻有宣和三年造,即公元1121年,為北宋徽宗年號, 此時的洋里亦為陸路交通要道之一,這個有著900年歷史的馬槽就是當年繁華歷史的見證。
生活在驛道旁的江氏族人不滿足于躬耕傳家的富足,他們相信“學而優則仕”,并將此作為家族興盛的又一條通途。其中,江有本、江鴻升、江志鵬為代表的兄弟侄三進士成為了大家奮斗的榜樣,而江氏宗祠又稱“大夫第”,就與江鴻升有關。
有關江鴻升的事跡,由于江氏族譜里記載的并不詳細,我們也無從考證,但江鴻升將十三萬到任禮用于建祠堂的美談,著實鼓舞和激勵了生活在這里的江氏族人。他們將修葺一新的江氏宗祠命名為“大夫第”,以紀念江鴻升對家鄉的貢獻。
在江鴻升的影響下,江氏后人更加重視詩書傳家、考取功名,在齊家治國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少足跡。其中,江炳、江南山、江畬經等鄉試考取舉士、欽賜五品銜,江濤、江道淼、江道森、江贊元欽賜協軍校,江經憲留學日本,欽賜選士,回來后在廈門軍需處就職。閩侯縣洋里鄉花橋村江氏的興旺,我們或許可以從大夫第正堂第一殿正中“文武開甲第”的匾額中窺探出一二。
“大夫第”的正廳兩側,刻裱著不少鐵畫銀鉤的楹聯,這些楹聯講述的就是江氏一族當時作為書香世家在當地的影響和地位,楹聯的撰寫者就是后來的準進士江古懷。
令人遺憾的是,關于江氏曾經的輝煌,如今的我們只能依稀從“大夫第”堂前的十多對旗桿石上婆娑出點滴的虛影。
推開花甲的門扉
踏上歲月的青石板
那斑駁的墻壁
落滿塵埃的屋椽
“大夫第”
寄托著祖祖輩輩
在這里繁衍生息的江氏族人的
追尋和榮光
閩侯縣融媒體中心專題部 文/視頻
編輯:倪心昕 金孟光
校對:毛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