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藏在大湖上苑村的嚴氏宗祠,堪稱農村宗祠文化的活教材
http://www.spewarecorporation.com 2022-01-17 11:14:14 【字號 大 中 小】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痹诖蠛l上苑村,有這樣一座古樸又不失典雅的上苑嚴氏祠堂。它深藏于青山疊翠之間,林木繁茂之處,遠眺可望見綿延不絕的筆架山,近觀可欣賞碧波粼粼的七星池、靈龜檔;在這里,白墻黛瓦與鐘秀山水相映成趣,猶如一幅優雅的中國水墨畫卷,在天地間徐徐展開。近日,記者來到上苑村,了解這座宗祠背后的故事和家族淵源。
羋氏后裔 物競天擇圖自強
嚴氏出自楚莊王之孫,初祖本姓羋,后人以其謚號“莊”為氏。新朝時,莊氏后裔莊光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游學,相交莫逆。東漢建元五年,劉秀即皇帝位,曾經派人征召莊光入朝為官,他堅持不受,歸隱富春山。到東漢明帝時,莊光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而改姓嚴。自此后裔傳之,繁衍為派。
唐天佑年間,河南光州固始人嚴懷英隨王審知入閩,曾任控鶴軍使,頗受信任。其晚年擇居侯官縣所轄之陽岐鄉,開創了陽岐嚴氏一脈。此后,陽岐嚴氏歷經數朝,世世相繩,播衍于閩、江、浙、皖、湘、贛多省,人丁日繁,漸成世家。
明永樂年間,在安慶周邊生活的一支嚴氏后裔,因族人跟隨明成祖奉天靖難建立軍功,在福建境內受賜良田,遂攜同族來到閩地定居。幾代后,其子孫遷陸續遷徙到今大湖鄉上苑村處,開創了上苑嚴氏。
翻開有些泛黃的嚴氏族譜,在清代,上苑嚴氏可謂是人才輩出。第十六代孫嚴希捷才思敏捷,制定了“惟孝則忠、登庸俊節、通經致用、翊贊大明、思慎而修、憲章是守、聿光祖澤、作述宜長”等32字的上苑嚴氏字輩歌。同治七年,族親嚴兆麒一舉中式,高中戊辰科會試進士。此外,出身于陽岐嚴氏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譯家嚴復,與上苑村的嚴氏族人屬于同一支系。
“據說,嚴復當年也曾到上苑講學授課。他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觀點,至今依舊影響著嚴氏族人,鼓舞著大家代代傳承自強自立的精神,開拓創新、拼搏奮進?!眹朗献陟衾硎聲硎麻L嚴仁龍說。
如今,在嚴氏宗祠前,來訪者總會看到兩個筆直矗立的旗桿。歷史的滄桑在旗桿底座的青石上鋪滿碧綠的青苔。傳說這旗桿是族內先輩為進京趕考的學子加油鼓氣的“神器”,從前學子趕考前,家人為了給他鼓勵,就將旗桿立在門前,倘若學子名落孫山就將其拔掉,意為“倒門楣”。后來,這旗斗桿就演變成考取官宦之家顯示榮耀身份的標志,也表達了嚴氏先祖對子孫后代的勉勵。
上苑衍族 質樸之中孕剛強
上苑村始建于宋代。明朝時,嚴氏族群遷徙到此,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逐漸人丁興旺,又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發展成了如今嚴姓為主、有著一千多人口的上苑村。
上苑嚴氏宗祠是這座古村中最具規模的祠堂。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據說舊祠堂巍峨挺拔、雕梁畫棟,可以稱為鄉村祠堂的典范,猶如鑲嵌在首邑深山的一?!皽婧_z珠”,雖身處鄉野田間卻熠熠生輝,難以掩蓋其光芒。
2016年,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時光“侵蝕”,上苑嚴氏宗祠年久失修,門楣破敗。一時間,修建宗祠成了嚴氏族人迫在眉睫的任務。在族人的期盼下,擔負起這項任務的,正是如今嚴氏宗祠理事會理事長嚴仁龍、嚴為渠兩人。
他們聯合族親嚴任峰、嚴希美等奔走呼吁,族人們相繼響應,踴躍捐資超過四百多萬元人民幣。資金到位后,嚴仁龍、嚴為渠又聯系能工巧匠,精心規劃,在盡量保留古建筑地基和部分構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歷時五月有余修繕完工,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積六百八十多平方米,占地面積超過三千六百平方米的巍峨建筑,終令古祠堂得到“重生”。
當走近這座掩映在青山中的嚴氏宗祠時,你不能不感嘆,在這偏遠的小山村,竟隱藏著如此壯觀的一座建筑。新建成的祠堂為磚木結構建筑,主體建筑分為門廳、庭院、正殿、輔殿等部分。外面高墻環圍,內部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古樸莊嚴,集民俗、文化和建筑美學于一體,是研究農村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時至今日,每年嚴氏族人依然會聚集在此,舉行莊嚴而又隆重的祭祖儀式,焚起裊裊香火,行三叩九拜禮,以表達對先人的緬懷與追思之情。
“族人們十分重視對先人的祭祀,這樣盛大莊重的祭祀傳統,已沿襲了數百年。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族人勤勞奮進的美德,伴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里得以薪火相傳?!眹廊数埥榻B道。
經過歲月的洗禮,嚴氏宗祠猶如一壇年代久遠的老酒,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醇厚芬芳,質樸中更透出了嚴氏族人對于未來的向往與期盼——延續家族的文化下去,傳承嚴氏的歷史。這種傳承,激勵著他們更好地創造生活,更能讓后代子孫受益終身。
?。ㄩ}侯縣融媒體中心 林若野/文)